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其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為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的示范帶動和表率引領作用,國家于2015年啟動了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創建工作。2021年10月25日,國家發改委與人民銀行公布了全國第三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名單,延安榜上有名,同時也是西北地區唯一創建成功的城市。
信用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是一座城市的無形資本、特殊資源。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高位推進信用延安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傳承紅色誠信文化。
強化支撐能力,夯實信用建設基礎
信用體系建設涉及多個領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全市的重點工作,我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進一步強化落實統籌協調職能。制定出臺《延安市“十四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信用延安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實施方案》《延安市開展首批國家守信激勵創新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等20多項指導性文件。嚴格按照國家要求,梳理規范政策制度,依法合規開展信用約束。
信用信息數據庫平臺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我市依托全市社會信用體系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建成“信用中國(陜西延安)”網站、延安市智慧金融服務平臺、延安市信用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等,構建“一網、三庫、一平臺、N系統”信息化架構,形成上聯國家、下至全市、橫跨行業領域的數據共享脈絡,為信用信息自動化歸集共享打通路徑,信用信息促進政務服務和行業監管能力提升成效顯著。
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我市通過成立延安信用協會以及全省首個“反炒信”聯盟,開展信用文化宣傳教育。同時,大力培育信用服務業發展,強化與鼎業征信、海豚信用等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合作,與延安大學、西安財經大學等建立合作關系,聘請高校專家人才為信用延安發展出謀劃策,提供智力支撐。與銀川、榆林等5市探索建立“沿黃區域信用合作機制”,為工作跨越式推進提供制度保證。
豐富信用場景,打通守信綠色通道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是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更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金字招牌”。延安承擔起示范區的職責和使命,充分發揮信用建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優化營商環境的支撐作用,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作用。
2021年6月初,了解到延安萬達城項目需在半月內正式營業,但街區內上百家商業門店仍處于裝修建設階段,相關手續尚未辦理的情況后,寶塔區行政審批服務局主動作為,靠前服務,及時召開了服務萬達紅街專題研討會,將萬達紅街納入“信易批”服務對象,對審批服務工作進行了總體安排部署。
“我們組建了延安萬達城項目專項服務團隊,印發了專項服務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責任領導,細化了服務措施,規范了服務標準,按照‘集中辦理、送證上門、一次辦結’工作要求,落實專辦領導和專辦人員跟蹤服務?!睂毸^行政審批局有關業務負責人介紹,針對萬達紅街,他們采取提前介入、事先溝通、協助指導等辦法,實行告知承諾制、容缺后補制、幫辦代辦制等優質高效的服務舉措,實現延安萬達城項目全程支持、全程跟蹤、全程服務。累計為萬達紅街項目140個商業門店,辦理各類許可事項323項。
“不到兩個禮拜,街區所有門店相關手續全部辦理完畢,為我們的正式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比f達紅街相關負責人說,“信易批”為這些商戶真正提供了方便,也讓投資者切實感受到延安良好的營商環境。
像萬達紅街一樣的受益商業體在延安還有許多,“信易批”服務實體經濟,以“釘釘子”精神聚焦信用領域開發,聚力打造“誠信延安”信用城市品牌。延安始終以創新的底氣和勇氣走在最前列,讓創新信用應用場景成為標桿。
在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立“信用驛站”,在城市核心商業街區建立“信易批”試點,探索推行“稅易貸”“信易租”“信易惠”等一系列“信易+”惠民利企應用場景,為誠信主體提供綠色服務通道。協調延安市智慧金融服務平臺、延安市信用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接入國家“信易貸”平臺,累計為誠信企業獲取授信資金53億元,積極支持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樹立信用價值,“信用”紅利惠及群眾
近年來,延安市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在蘋果產業中全面建立果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用信息數據庫,開發了涵蓋金融信用及生態信用信息的農戶信用評分模型,創新構建了以信用為基礎的“認養——種植——監控——銷售”的蘋果電商消費扶貧新模式,提高了誠信農民的收入水平,將誠信的經濟價值顯性化,彰顯了誠信的力量。
在農村信用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我市創新構建“互聯網營銷+信用賦能+精準扶貧”模式,創新發起“延安有我一棵(畝)蘋果樹”公益公用品牌活動,通過信用賦能,實現從賣單一產品到賣多元服務的升級。
活動中,消費者通過線下、線上兩種方式進行果樹認養,平臺根據客戶下單,安排具體果樹認養地址并提供果農的信息、果樹的位置、果樹的管理動態,平臺每月會對果樹管理動態進行更新并以短信的形式提醒客戶進行查看。在此過程中,如果發現果農沒有按照相關流程履行服務,或者蘋果存在品質問題,經核實后納入果農誠信檔案,通過信用手段,建立產銷誠信關系,促進果農誠信經營,從而擴大“延安蘋果”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切實助力消費扶貧,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除此之外,我市還通過深入推動“雙基聯動”整村授信,應授盡授,使一大批“資質欠佳、資產較少”但“信用好、想創業、敢拼搏”的農民群體均享受到普惠金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授信達到10.9萬戶,發放貸款101.53億元,全力支持農戶及合作社發展、鞏固和壯大畜禽養殖、大棚蔬菜、蘋果及小雜糧種植等致富產業。弘揚“守信獲益、失信受限”的誠信文化,評定信用戶78890個,評定信用村167個,創建信用鄉(鎮)3個,信用村鎮總數達到170個,積極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促進社會治理,利用信用體系建設助力產業發展、鄉村振興。
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全體延安人民的共同參與,近年來,市委網信辦圍繞“信用延安共享文明”主題,常態化開展誠信系列宣傳活動,評選“誠信示范企業”86個,結合“3·15消費者權益日”“6·14信用記錄關愛日”“9·19誠信日”以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等重要節點,舉辦“誠信建設萬里行“”紅街紅人信用先行”“我為誠信代言”等宣傳評選活動300余次,積極營造良好信用環境。推進信用知識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鄉村等,發放《信用知識手冊》《誠信倡議書》等宣傳資料近10萬份,開展講座、座談等培訓教育活動10余次,線上線下參與人數超百萬人次,讓誠實守信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為示范創建營造了濃厚氛圍。
成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延安將進一步優化要素配置,全面加強信用監管,深入推進信用場景應用,充分發揮信用示范區引領作用。用延安精神建設“信用延安”,讓信用真正成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催化劑”,讓“信用延安”成為革命老區閃亮的新名片。(延安日報)